时尚源自实际需求。最初,帽子主要用于御寒防护,后来则开始被赋予阶级象征,代表统治权力和地位。在中国,直到民国时期,受“西学东渐”的影响,加之“剪辫令”的颁布,人们才开始摘掉瓜皮小帽,选择装饰性极强的西式帽子,不管是绅士还是淑女,在当时,佩戴帽子一度成为流行。
《十月围城》剧照
民国时期的西式帽样式繁多。天暖之际,人们多佩戴草帽,在文献资料中曾有描述,“而上海妓女间有作时下装束者亦皆戴草帽,然时已暮夜,草帽遮日光之效用已失,且每到晚间应征之际御极漂亮之包车疾驰马路以为大出风头。”可见,在当时草帽不仅仅起防晒作用,人们开始更重视它的装饰功能。
《伪装者》、《红色》、《黎明之前》、《恰同学少年》、《一代宗师》剧照
除此之外,比较讲究的女士也常佩戴披巾帽、无边女帽、钟形帽等。备受新派男士喜欢的款式有圆顶硬毡帽、费多拉帽、巴拿马帽、吕宋帽等。至民国中后期的帽子市场,西式帽取代传统帽子的地位,成为主流。
《色,戒》剧照
民国时的这股佩帽风潮不仅作为一种社交礼节,更代表一种新派人士的体面和态度。人们热衷佩帽,正如张爱玲在《更衣记》中所描述的那样:“多数女人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精会神,慎重考虑”。由此可见帽饰文化在当时早已深入大家的审美体系。
因为历史原因,中国时装史中,帽饰文化一度中断。时至今日,虽说西式帽款早已不算什么新奇配饰,但是毕竟还未彻底普及,注重帽饰的搭配,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代表着一种更高级的审美倾向,对个人形象的细节讲究,也正是一种追求体面的表现。
西方帽饰文化
☝ 点击视频观看《百年系列之帽饰变迁》,在这个视频中,你可以看到男、女帽饰在不同年代的具体呈现。
丘吉尔
英国女王
在西方时装文化中,帽子是必不可少的日常装束,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,佩戴帽子成了大众认可的着装规范之一。虽然发型的发展和人们逐渐增加的洗头频率威胁着帽子的存在,但是不少传统人士还是坚持日常佩帽,这种现象尤以英国最为突出。至今,对于讲究的传统英国人来说,佩帽依旧是重要的社会礼仪,以至于很多政要都曾因佩帽不规范遭到抨击。比如当年老布什和夫人出访英国,布什夫人的衣着就被当地媒体批评为“帽檐宽了一点儿”。
不仅如此,帽饰甚至影响着一些***的社会改革。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凯末尔“摘帽子”革命,当时为此还特别颁布了《帽子法》,明文废除费兹帽(具有宗教意义),并要求所有的公务员必须戴礼帽。于是就出现了“城里人戴礼帽,乡下人戴便帽”的现象,帽子的象征性源于奥斯曼帝国的传统,根据一个人所戴的帽子来确定他的身份:宗教信仰、职业和社会地位。
由此可见,帽子所承载的意义远远大于它本身。如今,传统的配帽行为越来越少,对于国人来说,似乎还没有彻底感受那种传统的极具仪式感的西式配帽文化,便已经快速地过渡到了现代快消文化,必须承认的是,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特别注重配帽礼仪或者说是帽饰搭配的话,这无疑代表着他拥有高级的审美倾向和鲜明的个性表达。
彼得·梅尔曾在《有关品味》中反思:“帽子既时髦,又风雅,还能清楚表露斯人的性格。不管你把自己想作是刚刚崭露头角的理财顾问,或是花花大少、光说不练的黑道角头,或是在本行的外表下潜藏有西部牛仔的本性——不论这些还是其他,全都可以由你戴在头上的东西透露出来。的确,帽子真的常成为一个人的注册商标,就跟人的长相上鼻子的地位差不多。只要一想到英国名相邱吉尔、美国影星亨弗莱·鲍嘉、香烟广告影片中的万宝路先生、早年的法兰克·辛纳屈,或是鳄鱼先生,他们出现在你脑海里的样子,十之八九都会戴着帽子。”
流行至今的经典西式帽款
❶
巴拿马帽(Panama hat)
真正的巴拿马帽是可以随手卷起来放入口袋的。
虽然名为“巴拿马帽”,但是原产地是厄瓜多尔。在19世纪中期,巴拿马作为美洲西岸及欧洲之间的一条主要通道,常有厄瓜多尔商人经此出口草帽去欧洲。这些草帽倍受“寻金热”期间经过巴拿马到美国加州的欧洲人欢迎,被称为“巴拿马帽”,其实,草帽的起源可追溯至西班牙人统治美洲前数个世纪。
微商货源/代理联系方式
发布者:小小小
微信号:1696375704
备注: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微商生态圈看到的,谢谢!